专题首页 | 政策法规 | 改革探索 | 创新模式 | 改革特色
首页 > 行政体制改革 > 改革探索
抓住机遇因地制宜 谋划“镇兴”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0-15         
 

镇域经济,被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和区域经济的基本“细胞”。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超过2万个建制镇。如今,这片镇域经济沃土上已涌现出6个GDP“千亿镇”与近20个GDP“五百亿镇”。这些经济强镇的崛起,不仅是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持续推进的生动缩影,更是彰显镇域经济蓬勃活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

 

聚焦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对细致谋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的进一步“下沉”,这关系着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细枝末节”。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唯有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寻求镇域经济空间“突围”,化解产业转型阵痛,消除公共服务滞后,突破体制机制掣肘等一系列挑战,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动脉”,以功能升级替代规模扩张,才能真正实现“镇兴”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直面“镇兴”发展短板

 

镇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其发展状况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活力,对国家经济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方面,镇域经济是观察地区经济活力的直接窗口。乡镇企业与特色产业的兴衰、本地就业与居民收入的水平、商贸流通与市场消费的活跃度,都真实映射出区域发展的动能与潜力。

 

另一方面,镇域经济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的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健康发展的镇域经济能有效承接城市辐射、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韧性与活力。而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其繁荣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日前发布的《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在全国2.15万个建制镇中,GDP超千亿元的建制镇增至6个,分别为广东狮山镇、北滘镇、长安镇,江苏玉山镇、杨舍镇,贵州茅台镇。其中,广东凭借3个“千亿镇”的数量位居首位。

 

此外,在同期揭晓的“2025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榜单中,江苏有122个镇上榜,数量最多;浙江紧随其后,有86个镇入选,广东排在第三,上榜数量是81个,三个省份上榜的镇加起来,其数量在整个500强榜单中占比达57.8%。

 

数据也再次印证了我国镇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区域失衡现象,即“强镇扎堆珠三角、长三角”。

 

“改革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镇域涌现出一批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成为了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也为镇域经济奠定了坚实根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依托区位和政策优势,实现了率先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发育成熟,并成为了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民营经济持续壮大的重要沃土之一。

 

在汪浩看来,逐步完善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助力,其产生的积极影响覆盖着市、县、镇各级企业成长和产业布局。

 

“经济强镇扎堆珠三角、长三角,实际上也是数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缩影。”汪浩认为,一旦东中西部镇域实现均衡发展,就意味着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取得了切实成效。

 

在化解镇域经济发展失衡的进程中,一方面,要主动破解产业转型受阻、产城融合不足以及镇域公共服务短板日益凸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解决政策适配性不足、财权事权不匹配等突出矛盾。

 

镇域经济就像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上接县域、下连广大农村,既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对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贯彻。”汪浩表示,在力促镇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进程中,要注意规避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比如,部分镇虽已引进产业、建成工厂,却难以实现职住平衡,缺乏必要的生活、医疗等配套设施;再比如,有些镇尽管占地与人口规模不大,却能创造高额税收,但与之相对的是可支配财政资金有限,进而导致镇域自身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受阻等。

 

“实现区域均衡在镇域经济层面的递进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体制机制着手释放改革动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提升。”在汪浩看来,中西部地区要善用后发优势,在依托自身特色产业发展镇域经济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

 

对接经济“动脉”围绕“功能重构”实现破局

 

近年来,一场围绕镇域经济发展走向的讨论日渐清晰。各方普遍认为,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变压器”的镇域经济,不仅肩负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转化为地区微观发展动能的重任,更是确保政策立竿见影和主动消化市场一线反馈的“缓冲带”。

 

当下,伴随“千亿镇、百亿镇”层出不穷,主动化解“光环之下”的“暗涌”更是当务之急。

 

现阶段,珠三角强镇密集而中西部弱镇凋敝的失衡现状、“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的治理困局、产业转型过程中“链主强而链条弱”的断层现象,无不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破解之道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向上要政策”,更需要以主动重构功能为核心,在国家战略的大框架里找到新定位。这其中,既要锚定城乡融合的“战略节点”,重构自身“枢纽”功能,主动承担起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角色;还要培育特色增长极,融入国家产业布局,一方面,要对接城市群产业外溢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深耕“一镇一业”,推动乡土资源与现代业态融合。

 

与此同时,镇域经济还要靠数字化转型破解公共服务短板,搭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智能物流、数字治理等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人才回流,让镇域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载体。

 

受访专家认为,实现以上功能主动调整的未来答案在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动脉”、以功能升级替代规模扩张的探索中。

 

“镇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确保‘向下’带动乡村发展,‘向上’更要积极对接县域层面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经济室主任黄征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其间更需要激发镇域层面的发展活力,共同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人口流动等挑战。“对县域发展而言,要主动跳出镇域视野,嵌入国家战略布局,融入县域经济和城市群价值链,以功能升级替代规模扩张,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县域经济辐射四方、带动周边的作用,促进镇域经济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功能重构方面,要进一步激发镇域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步伐,让中西部地区更快地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因地制宜引导对应产业进入中西部地区,激发当地内生发展动力。

 

“让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中西部乡镇,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就业,还能推动当地土地流转,加快当地二三产业综合收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镇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对于镇域经济而言,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动脉”,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主动创新。

 

推动镇域经济“无中生有”、实现乡村振兴“有路可循”,绝非孤立的地方探索,而是要激活区域经济内生动力、优化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石。当无数个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产业坚实的镇域单元蓬勃发展起来时,其所释放的动能将汇聚成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磅礴力量。

 

展望未来,一众“小而美、特而强、活而新”的“镇域明珠”也将与城市群、经济带为伴,共同点亮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版图。

 

 
 
江苏领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策划.制作
http://www.05info.com/